“发餐费无需学生申请,学校确认人选后,不公布名单,而是悄悄打进卡里。”近日,湖南科技大学宣布将以这样的方式,拿出100万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,此举赢得学生、网友的广泛点赞。湖南科技大学表示,学校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,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,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、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。而且,就餐消费数据统计结果,还将作为贫困生评定与调整的依据之一。
以常识而言,“省吃俭用”与“经济拮据”,大概率密切关联。基于这一逻辑来甄别“困难大学生”,有着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和精准度。在具体实践中,得益于终端数据的后台汇总,每个人日常的消费额度都一目了然,校方据此给“超低消费”学生饭卡内直接打钱,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把资助给到最需要的人。事实上,诸如此类的“无感餐补”,此前已有不少高校先行先试。从实际效果来看,其构成了对既有“贫困生补助机制”的极大补充。
应该说,帮助贫困大学生,我们的高校在资金准备层面,一直是整体相对充裕的。当下,我国已建立了奖、免、助、贷、补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,除此之外,还有地方跟进配套设立的一系列支持政策。比如说,“国家助学金”“学费减免”“勤工助学服务”等等,这些都给大量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——在这套多层次、综合保障大框架下,确保贫困大学生们“温饱”“不辍学”,并不是一件难事。
很长时间以来,由于条件所限、惯性使然,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,通常都是以“保基本”作为主线,侧重于保障“不挨饿”“不辍学”等最基础的需求。而随着物质水平提高、资源储备丰富,高校优化升级这一保障体制,无疑有了更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湖南科技大学拿出100万,给超低消费学生“无感餐补”,显然不只是为了使之吃得饱,也是为了贫困学生们不至于太寒酸,能够吃得体面,从而更加自信、从容、自然地融入同学之间的饭圈与社交圈。
“无感餐补”之类的新尝试,既是给困难学生减轻经济负担,也是减轻其心理负担。这是一种更具效率、更贴心、更高阶的“资助”,其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们的自尊,助力贫困生汇入主流校园生活圈子,而不是“被孤立”“自我孤立”。如果说,保障经济困难学生“吃饱饭”“不辍学”是最低要求,那么保障其享受正常的大学体验和完整的人生机会,则无疑是更高的要求。诸如“无感餐补”之类的尝试,无疑可看作校方在后一个维度上更进一步的善意释放。开云kaiyun官方网站
Copyright © 2015-2023 Kaiyun (中国大陆) 开云 - 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7104195号